Popular Post


【應瑋漢 cwnkent88@gmail.com】1975年的秋天,臺北中山堂,楊弦把余光中的詩句譜成歌。那一夜,他只是個青年,在吉他與麥克風前,輕輕拉開「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」的序幕。沒有人知道,這場音樂會會變成台灣民歌的起點,更沒有誰能預料,它會在五十年後被稱作一場文化運動的開端。半世紀過去,吉他弦的清脆早已沉澱成一段歷史,卻又不只是歷史。它是幾代人的初戀、失戀、青春與夢想。民歌是台灣最不張揚卻最深刻的文化記憶。有人說,它太清淡,沒有搖滾的狂熱,也比不上流行歌的商業華麗。但也正因為如此,它像木棉花,靜靜開在青春的路口,等著你走過,才忽然驚覺:啊,那時候的風聲,就是這麼吹來的。今年,2025年,這股風再次回到原點。臺北市立國樂團與中山堂管理所攜手,把民歌五十周年化為一齣音樂劇《微風往事》,以及一場「中山堂廣場音樂節」。這一次,不只是懷舊,而是一次跨越時間的對話。

《微風往事》並非全新誕生,它源自愛樂劇工廠2010年的作品《十年》,台北愛樂音樂總監表示2014年以新名復出巡演,如今由國樂團重新編織。用國樂的絲竹,去詮釋吉他的六弦;用古典的深度,去碰觸那時候的青春。這樣的轉換聽來有些冒險,卻也是一種浪漫。舞台上,方宥心、盧學叡、徐詣帆、張仰瑄、于浩威,把1976至1986年間的故事搬上舞台。三男兩女,像日劇《愛情白皮書》裡走出的角色,從校園到社會,愛與夢交錯,挫折與信念並行。背景音樂不是陌生旋律,而是《木棉道》、《鹿港小鎮》、《橄欖樹》。每一首歌,觀眾都能哼出下一句。看戲的四、五、六年級生,聽到的是回憶;坐在台下的新世代,聽到的卻是青春原來可以這樣單純。而戲外的廣場,9月27、28日兩夜,則上演另一場「古蹟音樂會」。以89歲的中山堂正門為背景,牆面投影點亮,城市瞬間變身舞台。歷史建築不再是冷冰冰的遺跡,而是青春的放大器。想像一下:廣場上,民歌音樂隨夜風飄揚,觀眾鼓掌連連。牆面上映出的是時代的影像,台下站著的卻是另一個時代的年輕人。這就是民歌最有趣的魔術:它能讓五十年的時間,忽然同場共鳴。

音樂節分成兩個篇章。第一夜「民歌經典唱」,葉佳修、馬毓芬、范怡文、丁曉雯、于冠華……名字本身就是歷史。他們以「以詩入歌」、「金韻獎」、「民謠風」、「大學城」四個單元,帶大家回到那個還需要比賽才能讓歌曲傳出去的年代。馬世芳主持,像是說書人,又像是導覽員,帶著觀眾一首首走過。第二夜「民歌酷酷唱」,名字一出就有點挑釁。民歌竟然還能「酷」?答案是:當然可以。這一夜,舞台交給潘婕、王奕凡、魏嘉瑩、李友廷等新世代。他們不只是翻唱,而是用自己的原創,把「唱自己的歌」的精神接力下去。對前輩是致敬,對自己則是表態。酷,不是姿態,而是一種態度:我仍然要用歌,說我的故事。

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暨策展人暨丁曉雯表示,我想先簡單說明今年「廣場音樂節」的理念。其實早在兩年前,我們就已經開始籌劃。當時我們就思考:到了 2025 年,這個重要的年份,我們能夠為「民歌」做些什麼?於是,我將 2025 定義為「民歌 50」的重要時刻。從一開始,我們便積極聯繫各種單位與團體,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參與,讓「民歌」這個概念更完整、更深刻。今年一月,關心合唱團率先在國家音樂廳以交響樂團的形式演繹民歌,帶來非常特別的呈現。接著,在小巨蛋也舉辦了三天的民歌演唱會。我們與中山堂的緣分更是深厚,從 1975 年合作至今,這段歷史不可或缺。因此,當籌劃到 9 月的「廣場音樂節」時,我們便決定:一定要有以「民歌」為主題的演出。然而,今年各地幾乎都有以「民歌 50」為題的演唱會與展覽。我們思考許久,討論了多次會議,最後確定回到中山堂的演出要有一個獨特角度。因此,我們為「廣場音樂節」的民歌演出設定了兩大主題:傳承與創新。在 11 月 27 日的第一天,我們推出「民歌經典唱」。這場演出以「民歌三大音樂比賽」──金韻獎、民謠風、大學城創作歌曲比賽──作為主軸,安排整體曲目。觀眾不需要聽說書,而是透過聆聽歌曲來重新理解民歌的發展脈絡。第二天則是「民歌酷酷唱」。這裡的「酷」不是單純的形容,而是代表一種新鮮與態度。我們邀請多位新生代音樂人,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繹經典民歌,向前輩致敬,同時也帶來他們自己的創作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「傳承」──不僅僅是懷舊,而是讓新的聲音加入,讓民歌在新的世代持續延續與轉化。簡而言之,回到中山堂,演出並不是單純的回顧與懷念,而是以新的時代演繹與創新。這也是我們設計這兩場演出的核心理念:第一天「經典唱」,讓大家重新認識民歌的根基;第二天「酷酷唱」,由新生代音樂人帶來創新的能量。至於今天,雖然本來只是要我談談理念,但現場大家也希望我能唱一首歌。老實說,在眾多的民歌當中,有幾首已經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代表,例如〈橄欖樹〉、〈驛動的心〉、〈外婆的澎湖灣〉。而其中有一首旋律簡單、歌詞易記、幾乎人人都會唱的歌曲,更是象徵性的經典。今天,我就選擇《木棉道》這首歌,在這裡為大家獻唱。

民歌之所以成為民歌,從來不是因為它完美。相反,它很青澀,常常帶著稚氣。可就是這樣的不完美,才最貼近青春。你可以說它音樂性不足、技巧平凡,但它的價值在於「唱自己的歌」。在那個年代,能夠寫自己的歌、唱自己的話,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的宣告。青春的力量不在於華麗,而在於真誠。五十年後,當這些歌再度響起,它們帶來的不只是旋律,而是一種提醒:我們也許已經習慣了社群的按讚、演算法的推薦,但最動人的聲音,從來不是數字的累積,而是最直接的心意。在音樂節記者會最後,丁曉雯唱了《木棉道》。這首旋律簡單、人人都會的歌,像是民歌精神的縮影。木棉花不張揚,不需要裝飾,它開在那裡,就成了一段風景。

民歌也如此。五十年來,它不曾被完全消失,也不需要被完全保存。因為它不是博物館的標本,而是隨時可以在廣場上被重新唱起。就像這次的《微風往事》,它不只是一齣音樂劇,而是把一段歷史變成一次當下的經驗。觀眾看完走出中山堂,夜風一吹,腦中還在迴盪「不要問我從哪裡來」的旋律,那一刻,青春其實沒有走遠。陳文茜曾說過,民歌是一種「無國籍的鄉愁」,它屬於那個時代,也屬於每個曾經年輕過的人。五十年後,當我們再次回到中山堂,看國樂與民歌同台,看古蹟牆面被歌聲點亮,我們其實也在回答一個問題:什麼是文化?
.
文化不是古板的詞條,也不是政令宣導。
文化是一首歌,
當你聽到第一句,
心裡已經唱出第二句。
.
當《微風往事》響起時,你會發現:青春雖然不再,但那首歌還在。
而只要歌還在,我們的故事,就還能繼續。
.
.
.
#微風往事 #愛樂劇工廠
 #盧學叡 #方宥心 #徐詣帆 #張仰瑄 #于浩威
 #中山堂廣場音樂節
 #丁曉雯 #木棉道

 ( NFG - NeoFashionGo www.neofashiongo.com )
 ( CWNTP - 華人世界時報 www.cwntp.net )
  ( EDN - 東方數位新聞- EastDigitalNews -  www.eastdigitalnews.com  )    

#NFG #流行電通 #NeoFashionGo    
#CWNTP #華人世界時報 #ChinaAndtheWorldNews      
#EDN #東方數位新聞 #EastDigitalNews 

東方數位新聞 EDN - .. '#'.. '#' -